優秀的人,都懂得打破頭腦里的“墻”
——摘自網絡
“人生或工作的結果 = 思維方式 × 熱情 × 能力。”
這是日本著名企業家稻盛和夫在《思維方式》一書中,提出的一個公式。許多情況下,處理事情的邏輯和方法,才是帶人跳出困境的首要因素。為了更好的開始,別再被自己的思維給坑了。了解以下 5 點,也許對打破你的固有思維,有所啟發。
一、利他思維
你有沒有發現,高情商的人更善于利他,低情商的人更善于利己。一個人情商的高低,源自利他與利己兩種思維的博弈。為什么說優秀的人更善用利他思維?因為利他是為了更好地利己。之所以說利己主義者是愚蠢的,是因為他們只注重短期收益,而忽視長期的。利己者常常對人黑著臉、思維閉塞、蠻橫霸道且摳門,有好東西只會獨享,周圍人敬而遠之。表面上來看,他做了一切有利于自己的事。但他失去的是什么?他失去了周圍人幫助他的一切可能性,失去了得到他人分享的可能性。因為不常交流,閉塞的他,還會失去很多關鍵信息源。為什么優秀的人更善于利他?原因便在于此。利他者的收益要遠遠大于利己者。那些愿意幫助他人,為他人提供價值的人,也會常常得到他人提供的價值。
二、迭代思維
優秀的人危機意識很強,他們明白:在這個時代,稍不注意便會落后于他人。人如果不學會迭代自己、更新自己、改良自己,失敗就是分分鐘的事情。就像做產品一樣,產品有1.0、2.0的版本迭代。優秀的人也都善于優化個人版本。三五年過后,如果你仍舊在原地踏步,這便是最危險的事。一個人可迭代的方面有很多,每一個小小的優化,就能節約時間增大效率。優秀者的工作習慣也非一日練,是已經經過十幾年的迭代,才會有今天。把自己看成一款產品,你的靈魂就是你的產品經理。現在的你,還是過去的那個老版本嗎?
三、忌鴕鳥綜合征
遇事總找客觀因素推諉,是一個人的致命弱點。有這樣一個小故事:有人問農夫:“你種麥子了嗎?” 農夫回:“還沒有,我擔心天會下雨。”那人接著問:“那你種棉花了嗎?” 農夫:“沒有,我擔心會有蟲子吃棉花。”那人還問:“那你究竟種了什么呢?” 農夫:“我什么都沒有種,這樣才是最安全的。”社會心理學解釋:人總是在嘗試合理化自己的行為,意圖為自己的一舉一動找到推卸責任的解釋,從而維護自己的自尊、或者減少自己的焦慮,這是一種心理防御機制。就好比鴕鳥在遭遇危險,把頭埋入沙坑,視線看不到,便自以為安全。長此以往,如馬太效應般,勇敢的人取得更多進步,推脫的人只能原地踏步。這也是普通人與成功者最大的區別:面對問題,是從外界找原因還是自身找原因。一個讓你置身事外的借口對你來說并不是好事,它會讓你離客觀越來越遠。
四、借力思維
中國的太極拳,有一個特點:擅于借別人的力,出自己的招。想提高效益時,只要會借力,未必要投入很多本錢。就像俗語所言:窮人靠賣力,富人靠借力,借力使力不費力。 自然界有一個“共生效應”:單棵植物往往長勢不旺,但植物一起生長時,卻生機盎然。因為它們能向對方借力,互相扶持枝葉,彼此挽結根系,當然能相互促進,相互賦能。工作中,我們也需要使用借力思維,經常思考,誰的業務和你共生?誰的職能和你互補?然后和他互相照拂,借力前行。這是一個互利共贏的時代,我們不但要單打獨斗,還要組隊作戰。
五、復盤思維
“復盤”本是棋類術語,是指棋手在對局之后,復演這盤棋的走法,來檢查招式的優劣與得失的關鍵。 在工作生活中,也是如此。如果你時常復盤,就能查缺補漏,揚長避短。正如“GRAI復盤思維法”:Goal(回顧目標)——Result(重演過程)——Analysis(分析原因)——Insight(探尋答案)。無論你做什么工作,經過復盤,都能客觀地捋清業務的來龍去脈,找到要加強的環節、要改進的流程。古人說得好,不識廬山真面目,只緣身在此山中。很多時候,我們不知道自己的表現究竟怎樣,但當我們跳脫出來,以旁觀者的身份琢磨工作,我們的評判就更精準。 《大學》中說:安而后能慮,慮而后能得。 張居正也說:慮定而后動,則天下無不可為之事。 如果你能帶著復盤思維,靜下心,深思熟慮地演練,及時詳細地總結,那就必然收獲頗豐,在行動中表現不凡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