信仰是壓艙石
黃淵基(來源:人民網—人民日報)
1917年,一個21歲的中國人前往日本求學。此時,他最關心的是各種各樣的主義和信仰究竟哪個才能救中國。當他讀到《共產黨宣言》時,內心無比激動。回國后,他便毅然將自家的一箱子田契鋪約燒毀,建立了全國第一個農民協會。他就是中國共產黨的早期革命領導人彭湃。面對敵人,他說:“為了我們的子子孫孫爭得幸福的生活,就是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也是在所不惜的。”究竟是什么力量讓他點燃那場農民運動的熊熊烈火,讓他放棄錦衣玉食與家庭決裂,讓他義無反顧走向刑場?答案是:信仰的力量。
人生如船,信仰就是壓艙石。航船有了壓艙石,吃水就深,航行就穩。黨員、干部立身做人、干事創業要行穩致遠,同樣需要壓艙石,需要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。
有信仰才有硬骨頭。明朝的支大綸在《示兒書》中說:丈夫遇權門須腳硬,在諫垣須口硬,入史局須手硬,值膚受之訴須心硬,浸潤之譖須耳硬。這里提到的五個硬,是士大夫追求的人生氣節。共產黨人更要有一把硬骨頭,因為只有骨頭硬,才有明知山有虎、偏向虎山行的大無畏精神,才有一不怕苦、二不怕死的犧牲精神。陳樹湘掏腹斷腸誓死不當俘虜,李向群救民于水火不惜死……他們用錚錚鐵骨支撐起民族的脊梁,用生命傳奇樹立了共產黨人不可戰勝的形象。正是由于千千萬萬有鐵一般信仰、鐵一般信念、鐵一般紀律、鐵一般擔當的共產黨人的不懈奮斗,我們的國家才有今天的繁榮穩定,我們的民族才迎來偉大復興的曙光。
有信仰才有崇高追求。當年訪問過延安的美國人約翰·科林回憶說:“我被共產黨人為目標奮斗的精神所感動,人們在空氣中可以嗅到這種氣息。”這種氣息就是信仰的味道,這種味道催人奮進,讓人不懈追求人生的價值。1938年,年僅17歲的于藍帶著5塊錢,耗時兩個多月走了1000多公里路,從北京來到延安。她走的是一條追尋信仰的路,通向充滿夢想的地方。“夏日的傍晚,馬輕快地奔馳著,我感覺這一切是那么新奇而又神秘啊!”延安就像一個巨大的磁場,吸引著四面八方懷揣夢想的人。因為信仰,大家不僅不覺得累,還感覺一切是那么新奇而又神秘。中國共產黨是靠共同信仰凝聚起來的政治組織,信仰鑄就了共產黨人的鋼筋鐵骨。90多年來,我們黨雖歷經種種挫折和磨難,但共產黨人始終勇毅篤行,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一道勇往直前,靠的就是信仰,就是信仰蘊含的遠大理想和崇高追求。
有信仰才能團結起來。小到看不見的原子,大到太陽系,圍繞核心的圓周運動讓這個世界多姿多彩而又井然有序。這一原理也適用于人類社會,將無數個人團結為一個整體的是相同的情感和價值、一致的原則與目標。這些“看不見的手”讓思想行動有共通的基礎,讓社會生活有共同的規則。從為人民服務的張思德到被稱為“燕京第九景”的張秉貴,從跟著共產黨走、棒打不回頭的孟泰到“鐵人”王進喜,從出差一千里、好事做了一火車的雷鋒到“鐵姑娘”李改云……這些先進模范人物之所以都匯聚在黨的旗幟下,是因為他們擁有共同的信仰;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之所以能穩穩前行,是因為廣大黨員用堅定信仰鑄就了中國這艘巨輪的壓艙石。我們這個擁有8900多萬名黨員的大黨,正是依靠共同的信仰才團結起來,進而團結帶領廣大人民群眾,凝聚成不可戰勝的中國力量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