年輕干部要在機遇面前主動出擊
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黨校(國家行政學院)中青年干部培訓班開班式上強調,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要發揚歷史主動精神,在機遇面前主動出擊,不猶豫、不觀望。新時代新征程上,年輕干部作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生力軍,承載著黨和人民的殷切期望,肩負著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和民族復興偉業的重任。唯有牢記初心使命,拼搏進取、奮發有為,年輕干部才能把握機遇、建功立業,交出無愧于黨和人民的精彩答卷。
善于發現機遇、把握機遇、用好機遇,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前提下主動作為,是歷史主動精神的重要體現。“歷史發展有其規律,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極被動的。”回顧歷史,我們黨總是善于站在時代前沿和戰略全局的高度科學研判形勢,清醒認識機遇和挑戰,不斷開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新局面。黨的十八大以來,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總結歷史規律、分析判斷歷史方位、把握歷史發展大勢,帶領全黨不斷提高抓住機遇、應對挑戰的能力和本領。新時代中國之所以能夠經受住來自政治、經濟、意識形態、自然界等方面的風險挑戰考驗,與黨中央對形勢的正確判斷、對機遇和挑戰的科學把握密不可分。當前,國際形勢繼續發生深刻復雜變化,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,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,大國博弈日趨激烈,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,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。長期以來,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懈奮斗,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,中國發生滄海桑田的巨大變化,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。我國正處于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、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,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艱巨繁重。我們面臨著難得的發展機遇,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,必須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,準確識變、科學應變、主動求變,勇于開頂風船,善于轉危為機,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增創新優勢、開辟新局面。
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。機遇來了,能不能抓得住、用得好,首先要看自身是不是過得硬。能力是把握機遇的基礎,用好機遇是各項能力的拓展。對年輕干部來說,最根本的本領是理論素養。最重要、最緊要的,就是學深悟透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,掌握和運用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,切實提升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和運用能力,更好地觀察新形勢、研究新情況、解決新問題,才能使工作朝著正確方向、按照客觀規律推進。在學習和實踐中不斷增強“八項本領”、提升“七種能力”,努力補短板、鍛長板、揚優勢,練就“幾把刷子”,才能真正成為干事創業的行家里手,切實履行好職責使命。當今時代,經濟社會發展日新月異,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著眼于新形勢新任務,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統謀劃和部署,對干部能力和素質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。比如,如何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,處理好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的關系;如何探索推廣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更多有效路徑,扎實推進美麗中國建設;如何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,進一步做好民生保障和社會治理工作;如何順應數字化、網絡化、智能化趨勢,推進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,推動主力軍全面挺進主戰場……解開這些“問號”,要求我們常懷“本領恐慌”,增強學習自覺,永葆學習的擠勁、鉆勁和韌勁,在學習中實踐,在實踐中學習,強理論素養、填知識空白、補素質短板,不斷涵養識變之智、精研應變之方、激發求變之勇,牢牢掌握發展的主動權。
機遇不會自動降臨到我們頭上,更不會自動轉化為發展成果,消極等待不是成事之法,碌碌無為只會坐失良機。“來而不可失者,時也;蹈而不可失者,機也。”事在人為,業由人創,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是事業發展的關鍵所在。時間屬于奮進者,歷史屬于奮進者。把握機遇,就要突出問題導向,聚焦解決實際問題務實功、出實招、求實效,把解決問題的過程變成破局開路、不斷提升的過程;就要堅持守正創新,走正道、行大道,闖新路、開新局,勇做改革創新的弄潮兒;就要敢于斗爭、善于斗爭,愿挑最重的擔子、能啃最硬的骨頭、善接燙手的山芋,主動投身到各種斗爭中去。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亮劍,在矛盾沖突面前敢于迎難而上,在危機困難面前敢于挺身而出,在歪風邪氣面前敢于堅決斗爭,在風雨洗禮中練膽魄、磨意志、長才干、建功業。
大道至簡,實干為要。牢牢把握機遇,開創事業發展新局面,歸根結底要靠真抓實干。堅持求真務實,分清輕重緩急,既有干事的熱情,又有冷靜的頭腦,努力做到“審大小而圖之,酌緩急而布之”。對當務之急,雷厲風行、緊抓快辦,鼓舞“不破樓蘭終不還”的干勁,跑出干事創業的加速度。對長期任務,保持戰略定力和耐心,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,鉚足“咬定青山不放松”的韌勁,畫好穩扎穩打的工筆畫。“遵道而行,但到半途須努力;會心不遠,要登絕頂莫辭勞。”前進道路不可能一馬平川,但路走對了,又何懼山高路遠!年輕干部生逢偉大時代,更當志存高遠、踔厲奮發,以不懈奮斗踐行初心使命,努力干一番無愧于黨和人民的事業。
|